剛才謝長廷院長在撲浪說
在野力量已多元化,不同意見很自然,民黨如背離民意,將會被新的在野力量取代.但新力量還未壯大前來參加民進黨的活動,就應接受指揮,未來新力量領導時,民黨去參加也要服從,在野力量才會壯大,民主文化才能建立,馬不怕因他對台灣文化協會分裂的歷史很了解,他知道台灣人民不會團結 .
馬英九知道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歷史
所以他根本沒在怕台灣人的抗議
我看完以後覺得心中一驚
想
這不就是台灣派目前的處境嗎
各派各執一方
互不相讓
也不遵從目前領導方的意見跟方針
最終各自互看不爽紛紛出走,山頭林立、派系對抗
最後被各個擊破不了了之
這就是台灣人好鬥的習性
不只是以前的民進黨是這樣敗亡(看那些派系互相譙來譙去)
目前民進黨跟民眾也是這樣對抗(想一下昨天的場景)
更恐怖的是就連台派網友間也在互相鬥來鬥去,不爽的出走然後到處亂開槍
台灣人真的好傻
原來這就是不讀歷史的下場
難怪人家說
鑑古知今
台灣文化協會
成立
1921年10月17日在台北大稻埕的靜修女子學院(今靜修女中)召開成立大會,有一千多人出席,以醫師、地主、公學校畢業生、留學回國的學生為主。初期主要人物有林獻堂、王敏川、林呈祿、蔡惠如、李應章、林幼春、蔣渭水、蔡培火、連溫卿等。隨後通過以林獻堂為總理、楊吉臣為協理、蔣渭水為專務理事。
運動
以《台灣民報》做為協會宣傳工具,在台北、新竹、台中、員林、台南等地設立十餘處讀報社。並四處舉辦演講。並舉辦各種講習會。除了邀請《台灣通史》作者連雅堂主講台灣史和漢文、哲學博士林茂生也曾主講西洋歷史外、身為醫生的蔣渭水也下場主講公共衛生。更有擔任律師或學有所長的會員主講法律和經濟學(如遠從哥倫比亞大學回來的陳炘)等。據統計,在1925年、1926年中的聽眾即達23萬人之多。本來文化協會還打算設文化義塾,以幫助家境貧困的小孩上學,不過申請時被駁了回來。另外自1924年起文化協會也趁暑假時舉辦名為「夏季學校」的夏令營。由身為總理的林獻堂熱心提供自家大宅院做為教室和宿舍。當時文協的專務理事蔡培火基於重視電影對大眾的教育功能,遂於1925年從東京購買社會教育影片十數卷,成立名叫「美台團」之機構,訓練青年志士專管機器、說明影片,林秋梧即是當中著名的辯士。
分裂
1927年1月3日,左右兩派人馬正式對決。而由一些連溫卿引介加入的左派青年控制整個會場;蔡培火等人一見大勢已去,自知寡不敵眾,只好退出另謀出路。終於導致文協分裂,轉由左派的連溫卿、王敏川掌權的新文協。而右派則離開文協,另創台灣民眾黨。而由左派掌權的新文化協會除了延續演講會及據團演出外,更聯合左翼的農民建立共同戰線,積極介入工農運動,爭取領導工會的機會。並創辦《台灣大眾時報》加上原有的新劇劇團,繼續宣揚自己的理想。可惜新文協不久又因王敏川主導的「上大派」(多為留學上海大學的台灣學生為主)與以連溫卿為代表的派別不合,雙方互扯後腿。接著在上海成立的台灣共產黨在日本共產黨指示下,由謝雪紅在台灣成立「島內黨中央」,進一步影響文化協會及台灣農民組合。不久連溫卿一派則因失去主導權於1929年慘遭除名,台北支部廢止,最後文化協會變成台灣共產黨的附屬組織,失去自己的聲音。
日落
隨著一連串的分裂再加上多人入獄,到了1930年12月,台灣文化協會終告名存實亡的狀態。
台灣人何時才能學乖呢?
很難
因為大多數人沒有受過台灣史教育。
看來,我又要鞭策呱啦去多看點書來餵養懶墮的我了XDXDXDXD